“熊孩子”拯救未來實體商場?
今年“五一”小長假,記者巡城發現,廣州商場各出奇招,使商場從單一的購物變成吃喝玩樂購物休閑的娛樂場所,親子業態已成為不少商場的標配。業內人士表示,“兒童主題”業態不一定能為商場直接創造豐厚的利潤,但其對整體客流量和“全家性消費”的拉動不可忽視。
傳統的實體店吸引力大幅度下降
2015年連鎖百強企業銷售額2.1萬億元,平均增幅為4.3%,其中31家企業銷售負增長,屬于百強連鎖店的最差的一年。其中,百貨業態表現最差,在49家連鎖百貨中有30家的銷售下降,超過六成。
兒童業態炙手可熱
近年來,雖然各大商場實體店效益都不是很好,但樂高、皇家迪智尼卻在中國市場上發展卻蒸蒸日上,兒童行業也在各大購物中心錄得強勁表現。
據贏商網盤點,光是在2016年有計劃將門店拓展20家以上的兒童游樂品牌就有12家,包括玩具反斗城、大白鯨世界、康樸樂、悠游堂、孩子王、好奇島兒童樂園、寶貝渡口兒童樂園、智趣輪滑俱樂部、培正逗點、紅孩子、小玩家兒童樂園等,重點在一二線城市拓展。
據RET睿意德中國商業地產研究中心對全國42個重點城市監測數據顯示,兒童業態商業總面積已達到916.1萬平方米,在過去5年間增長了5倍。兒童業態在購物中心占比也增長了3倍之多,近兩年提升尤為顯著。同時,購物中心內的兒童業態配比也由過去單一的兒童零售為主向兒童教育、兒童拓展、兒童游樂、兒童餐飲、兒童攝影等領域擴展,曾被商家所忽視的兒童業態已經成了新的強勢發展行業。
兒童業態精細化是未來趨勢
,越來越多的兒童商品占據著各大商場,為什么各大購物中心為何如此熱衷于布局兒童業態?自然是背后的消費力量所推動,還有國家政策的支持。Euromonitor的數據顯示,作為兒童消費重要一環的嬰兒消費,其占GDP的比重由2001年的0.31%逐步攀升到了2015年的0.55%,在2015年人均GDP較2001年增長了4.7倍的情況下,嬰兒消費暴增了9.2倍。
隨著80后、90后的“新生代媽媽”們站上消費舞臺,兒童消費市場格局也發生重大變化。父母陪伴孩子外出游玩的時間比70后父母要多了很多,如親子旅行、外出就餐、外出娛樂等外出活動占父母陪伴孩子時間的比重達到近70%。
而外出活動增加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外出消費的增加,兒童消費往往以家庭為單位,通常有2-6位大人陪伴,孩子一人可以撬動全家人在消費場所增加餐飲、服裝、美容美發等附加消費。數據顯示,在傳統百貨商場,人均停留時間1小時;而有兒童業態的家庭購物場所,人均停留時間則是4.3小時。孩子在商場內呆的時間越長就越容易產生消費行為。
廣州迪智尼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認為:由于市場的火爆,所造成的后果就是各種兒童項目一擁而入。反觀在市場上占有一定份額的迪智尼公司,會針對不同年齡層次來做文章,以孩子們喜歡的形象為主,將生活元素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去,陪同目標人群的成長,由此衍生出商業社群化效應來。“必須要指出的是,既然是成長,那絕對不是靜態的商業模式,而是要從根本上徹底進入到動態的商業模式中去。當前是大數據時代,簡單的模式已經不適合這種業態發展了,兒童業態精細化是大勢所趨。”